陈建荣 杭州味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浙江省中小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拥有16年餐饮连锁经营和战略规划经验,10年专业外卖连锁品牌管理和招商经验
如果两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你还有勇气重整旗鼓第三次重头再来吗?
如果创业的代价是一个月只能给自己发的起3000元工资,你会放弃50万年薪的稳定工作吗?
如果整整两年,公司都处于入不敷出的亏损状态,你还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向亲戚朋友开口借钱,只为让公司度过难关吗?
从《时餐人物》第一期采访嘉宾:味捷集团总裁陈建荣二十年的创业故事里,也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行业内对陈建荣的了解更多的是浙江省中小餐饮协会会长,招商管理一把好手,人脉资源广……鲜少有人知道他成立味捷前的经历。小时有幸采访到了味捷集团总裁陈建荣,带大家一起走进他的创业人生,“偷师”一些创业秘籍。
三次创业:每一次失败都是为更好的出发积累经验
成立味捷,其实已经是陈建荣第三次创业。
当大多同龄人还在努力打工为老板赚钱时,20岁出头的陈建荣就加盟了一家清洁清洗家政公司,勤勤恳恳学习地面打蜡、地毯清洗、高空幕墙清洁。
别看如今的家政行业红红火火,但在20多年前的家政可不像现在这么吃香,吃苦耐劳的老一辈没有花钱请人上门打扫卫生的“奢侈”习惯,买得起地毯、铺得起底板的有钱人家也还是少数。
上个世纪末入行家政业,属于步子迈太大,有远见却没实力,如果陈建荣当初能加盟一个靠谱的家政公司,今天的新闻可能就是《陈建荣撬动8782万元家政市场,未来大有可为》,而非《味捷集团184天成功签约1000家牛家人大碗牛肉面》了。
可惜总部实力不强,后端扶持跟不上,陈建荣的家政项目只维持一年就以失败告终,但这次创业经历让陈总意识到,做加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公司实力、项目红利以及个人经验缺一不可。
陈建荣并没有灰心,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只能再投一家店重新做老板。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没再纠结与家政行业,直接跨行做起了神奇补胎液的生意。
2000年左右,自行车是最时髦的交通工具,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绝对是整条街最靓的仔,大家对于自行车也都爱护非常,满大街的修车行生意都好得不得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转一圈就能迅速把车胎漏洞补好的神奇补胎液应该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陈总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也曾自我调侃过,说自己选项目的眼光一直都很好,总能找到当下最风口的发展机会,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年太年轻不懂销售,甚至连生产资质都搞不定,第二次创业依然无疾而终。
前两次的创业经历让陈建荣意识到:加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自己干更难!
第三次创业契机源于一个电视节目《湖州小男人的创富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后来成了陈建荣第一个老板。看完节目的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去节目中介绍的馄饨店应聘。
因为悟性高、学习能力强,1个月升店长,3个月做到人力资源部经理,陈建荣成了这家小小馄饨店晋升最快的员工,正式升任陈总。
陈建荣在这里干了整整2年时间,原本打算学几个月技术就重新创业的念头,也在更加了解餐饮行业后打消了。越深入了解就越是敬畏,此时的陈建荣终于意识到创业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两年内,陈总把这家小小的馄饨店发展成了拥有6家连锁店和1个小中央厨房的餐饮公司,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味捷的雏形就是借鉴了这个模式)。
因为能力出色,陈总被挖到了新公司,也因此认识了合作至今的3 个合伙人,一起拼搏了5年,实现单店营业额过亿,建了几千方的中央厨房,从此陈总踏上了中式快餐创业之路。
两次危机:
人脉即钱脉,创业不能脸皮薄
在餐饮行业打拼7年,对行业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精准的预判,陈总刻在骨子里的创业基因又开始蠢蠢欲动。
与前两次匆匆入局,草草收场不同,第三次创业陈总做足了前期准备。
2006年,陈建荣嗅到了外卖的商机,对手里的一家堂食店进行简单改造,增加了外卖业务。当时的外卖还很不成熟,外卖平台没有、配送人员没有、甚至连知道外卖的客户都没有,面对这样的局面,陈建荣跟3个合伙人一起,自建400话务,自建配送团队,去每栋写字楼扫楼发传单。
陈建荣甚至还自己总结出一套最有效的扫楼诀窍:一定要穿正装打领带拿个公文包,并且跟前台搞好关系,进去后不要急着发传单,直接去办公室找经理谈合作,最后才是每个工位发传单。只要是他发过宣传单的写字楼,都能带来1000元的客单增长
经过一年多的外卖尝试,原本以堂食为主的店铺外卖数据急速攀升,甚至能与堂食营业额持平,这时候陈总确认外卖大有可为,并且前途光明!
2009年味捷正式成立,尽管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但独立出来单干就等于一切从0开始。
为了买到最新鲜最好的蔬菜,4个合伙人两两组队,一组凌晨3点出发,骑着小三轮去勾庄进菜,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但一切都没有白费,味捷成立仅半年就开出了13家直营店,2年时间做到了杭州外卖第一名,速度惊人。
第一次危机:搭建中央厨房拖垮资金链
味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或许是之前两家中央厨房的成功搭建过于顺利,让陈总有了一种错觉:中央厨房是一件很容易做成的事情。正因为这样的错觉,也让味捷面临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
2010年,味捷决定设立属于自己的中央厨房,这个在今天看来颇有远见与战略必要的决策,差点毁了还在萌芽中的幼小味捷。中央厨房的巨大投资,当时开出的直营店虽然盈利状况都不错,但远无法平衡中央厨房的巨大资金投入,不仅消耗了之前一年的全部收益,之后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味捷同样入不敷出。
为了度过危机,2011年春节放假前的股东会,公司四个合伙人给自己下了死命令:每人回家再借10万,借不到回来就解散公司。背水一战,成败在此一举!
可以想象,那一年的春节,原本月入50万的企业高管,毅然辞职后却要为了自己的公司,拉下面子3000、5000的向亲戚朋友借钱,仅仅只是凑够了员工下个月的工资,和一两月的后续流动资金。
借来的钱很快就见底了,这个时候的味捷“四人组”已经走投无路,借无可借,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杭州银行的100万信用贷款整个盘活了味捷,陈总用着关键的100万一口气开了10多家店,门店数一举突破20家,成功转亏为盈。而这个转机绝不是天道酬勤,而是陈总坚持了2年的“处心积虑”。
自味捷第一家门店开业起,陈总就与几个银行的经理保持着密切联系,逢年过节除了寒暄问号还要不着痕迹的“汇报”盈利状况、开店情况,总之在银行眼里味捷就是一个前途光明的优质客户。当杭州银行有了免抵押信用贷名额,味捷外卖自然成了第一批拥有贷款资格的公司。
陈总的深谋远虑与坚持不懈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
第二次危机:决策失误导致跨城市作战惨败
陈总是个行动派,但对于一个初创公司行动力太强有时可能是一把双刃剑,2011年味捷直营店发展到了近50家,陈建荣不满足只在杭州大本营做头部外卖,决定跨区域发展,并将靶心瞄准了上海。
一年时间在上海连续开了20家店,建了分公司,看似势头迅猛,实则暗藏杀机。由于低估了上海的市场情况和竞争格局,加之上海的高房租以及高用工成本,这次扩张让味捷直接亏损100多万。
陈总痛定思痛,暂且收缩了扩张步伐,深耕江浙市场,杭州头部外卖→浙江头部外卖→华东头部外卖,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脚踏实地做事,仰望星空追梦。
“根基不足时可以不出去,专心发展强势区域,至少做到让竞争对手进不来。”
三次机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度过两次危机,味捷和陈建荣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陈总不满足于5年近100家店的成绩,2014年开始尝试特许加盟模式。
自己开放加盟,要考虑的自然更多。团队需要慢慢打磨,系统搭建需要步步完善,后端供应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服务体系需要逐步加强,这些都需要时间沉淀。
第一次机遇:供餐G20峰会,名声大噪
2016年,味捷主推“我呀便当”,不仅在产品本身下足了功夫,更是全国第一家用礼品袋做打包带的外卖品牌,特别设计过的亮黄色餐盒配上独特的红色小怪兽IP形象,一经推出深受都市白领的欢迎,她们会主动拍照秀朋友圈,引领了整个外卖便当的外观升级,生动演绎了颜值即正义。
同年,陈总还为我呀便当争取到了为G20峰会后勤人员供餐的机会。
这个机会的获得,得益于陈总出色的“交际”能力,余杭区食药监局原本只是推荐了味捷的中央厨房作为G20峰会武警、交警等后勤人员的供餐保障点,陈总抓住机会自荐了我呀便当,峰会负责人试吃后发现我呀便当无论颜值,还是口味都很新颖,成功进入G20峰会供餐名单。
消息传出,“我呀便当”瞬间成了香饽饽,加盟人数激增,到2016年5月G20峰会还未正式开幕,我呀便当的门店数就已经超过了600家!
“争取一切能争取的机会,为品牌做背书和营销,可以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次机遇:见证中国外卖大战全历程
采访中,陈总自我调侃说自己是见证了中国整个外卖发展史的男人,事实也的确如此。
2010年:阿里巴巴开始测试淘宝外卖(口碑外卖前身),陈建荣与阿里淘宝外卖负责人王磊(花名:昆阳)达成战略合作,味捷成了全国第一家与淘宝外卖线上合作的公司。
2011年:饿了么上海市场稳固后杀入杭州,CEO张旭豪带着高管团队亲自到味捷与陈建荣谈业务,破例答应让味捷先上线后付费。
2014年:美团饿了么大战正式拉开序幕,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亲自到味捷总部、店铺、中央厨房考察,与慧文总交谈中陈建荣意识到中国外卖将迎来巨大红利期,美团会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外卖布局。
因此2014年陈建荣力排众议,决定让味捷转型,华东战略扩展为全国战略,由直营体系转向特许加盟,进行全国扩张,因为外卖红利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国性的。
第三次机遇:疫情期间逆势突围,184天完成1000家签约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每个餐饮人的噩梦,八成餐饮企业损失100%。疫情爆发时,牛家人项目仅上线2个月,这是陈建荣带领味捷团队打磨了一年的品牌,如果起不来损失可想而知。
全国隔离期间,陈总通过微信朋友圈、直播平台、抖音短视频等资源,为牛家人争取到了大量曝光机会。复工后陈总亲自上阵,抖音直播总部办公实况,打消加盟商无法实地考察的顾虑。
凭借《招商直播间》锁定105个商圈,《餐饮人的一天》获得10万+流量曝光,让牛家人大碗牛肉面成为2020年全国外卖米线面条品类销量最多、门店增长最快的品牌,184天完成1000家签约,一整年累计卖出了3000多万碗面。
如果能够持续创造如此耀眼的成绩,相信陈总2025年做到百城万店的梦想将不难实现。
时餐寄语
来自味捷总裁陈建荣的行业预测
中国餐饮行业品牌连锁化率仅为10.07%,还有90%都是夫妻老婆店模型,未来品牌化、连锁化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年轻的餐饮创业者应该更有耐心
特许加盟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中国市场巨大,仅靠直营无法全部覆盖,且风险巨大。连锁餐企把品牌的盈利模型做好,供应链体系和组织力搭好,在中国特许加盟的市场还是比较大的。
数字化、系统化能力也是餐饮未来发展趋势,现在做餐饮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系统去掌控顾客和管控加盟商。同时要摒弃以往靠感觉管理的模式,依靠数字化决策。
餐饮资本化是大势所趋,在未来10年至少会有10家千亿级餐饮品牌,100家百亿级餐饮品牌。
现阶段年轻人想创业,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把商业模式打磨锋利;其次可以先做区域性品牌,不要贪大贪快;第三餐饮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不要期望有钱就能做好,无论是人才的搭建,供应链体系、管控体系的完善,都需要时间累积。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有远大的目标,也需要一点一滴做出来。